国庆期间,上犹县居民在表演客家民俗“九狮拜象”,为市民送上一道“文化大餐”。
色彩斑斓的彩狮摇头摆尾,相互逗趣,祥龙在其中来回穿插,敦实的大白象在一旁甩动长长的鼻子……国庆期间,发源于上犹的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表演队在该县城乡欢乐巡游,为当地群众送上传统民俗文化盛宴,所到之处热闹非凡,节味十足。听闻有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表演,来自赣州市中心城区的游客张晓芳早早自驾车来到活动现场,不时拿起手机记录下眼前的场面,并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她说:“第一次现场观看‘九狮拜象’表演,这壮观的场面、嘹亮的号声、铿锵的鼓点,很震撼人心,这趟来得值。”
近年来,依托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犹县深入挖掘非遗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探索非遗长效保护路径,在保护中发展传承,大力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成功打造节庆品牌活动,既延续历史文脉,又丰富了百姓精神生活、助推经济发展。
铸造品牌 传承创新
品牌化发展是非遗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生活的一种方式。上犹县深度挖掘渊源深厚、风格独特的地方非遗资源,将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融入到重大节庆活动中,倾力打造非遗节庆活动品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围,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用较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有力地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发展。
听上犹山歌,看蜯鹤舞表演,赏采茶马灯戏曲,品小吃包米馃、学打果篓草鞋……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犹县积极举办以省、市、县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体的宣传展示活动,通过客家美食节、传统手工技艺展示、非遗摄影作品展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到非遗节庆日活动中来,进一步宣传推介了上犹的各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强了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该县还充分整合非遗民俗类项目,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以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为内容的节庆主题活动,将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衔接,促进了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发展。
“五股龙”是上犹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上犹东山镇石坑村郭氏族人组成的“五股龙”表演队伍浩浩荡荡、颇具规模。表演中,两条五股龙来回穿插、翻转跳跃,两头狮子灵活敏捷、腾挪自如,四条九节龙游动疾走、缠绕团起……观者如痴如醉,喝彩不断。整个表演形态粗犷、变化多样、动作连贯,向观众们展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传达出客家文化独有的韵味。
而这只是上犹民俗主题活动的一个侧影,系列活动还包括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九狮拜象”民俗展演、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岭温氏花灯”、“寺下周屋车马灯”节庆表演等,吸引了各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关注,极大地增强了地方民俗节庆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了节庆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旅融合,助推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上犹县在写好文化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又提升了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山环水抱,峰峦叠嶂。走进国家4A级景区——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阳明湖畔那一座座特色渔庄留住了众多游客的匆匆脚步。游客在感受独特景观和生态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各类特色美食,尤其备受游客青睐的是客家鱼宴。“客家鱼宴习俗”是上犹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县在景区内选取历史久远、特色鲜明的渔庄挂牌成立客家鱼宴习俗传习所,鼓励技艺深厚、技法精湛的鱼宴制作人申报为客家鱼宴习俗传承人。通过传习所游客体验活动,一方面促进了景区渔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打响了上犹特色鱼宴品牌;一方面也提升了鱼宴制作传承人授徒传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客家鱼宴习俗的传承发展。
来到上犹县省4A级乡村旅游点——梅水乡园村。在诗意盎然的山水风光中,一块块镶嵌在客家民居门楣上方的客家门匾引人瞩目,与粉墙黛瓦相映成趣,散发出古朴厚重的气息。客家门匾习俗是上犹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县努力将园村打造成赣南“客家门匾第一村”,并在园村建设完成了“客家门匾习俗传承基地”和客家门匾文化长廊,集中对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姓氏堂号、先祖发祥地、先辈品行风范等门匾题词进行展示,受到游客的广泛关注。该县还重点研发了一系列客家门匾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了“客家门匾习俗”的社会知名度。
此外,上犹梅水乡新建村奇石博物馆,是该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赏石文化习俗的传承基地,馆内来自世界各地、颜色各异、形态多样的石头展览给景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县还在兴建的非遗综合展示馆和非遗传习所,也将深入推进非遗元素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激活当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文化旅游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