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行走赣南 | 赣南18座风雨亭,散落在乡间的明珠

行走赣南 | 赣南18座风雨亭,散落在乡间的明珠

时间:2024-04-28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100.jpg

image.png

风雨亭,又称路亭、凉亭、茶亭、行善亭等。古时平民百姓出行陆路主要是人力行走或人力车,旅行中不免要歇歇脚或喝水充饥,有时还会途遇疾风骤雨或烈日酷暑等,都需有个地方休息躲避一下。因此,在一些古道旁,往往间隔数里路便建有风雨亭,专供行人憩坐。

相传在公元907年间,浙岭有一茶亭,一方姓婆婆每日在此烧水免费给过往的人喝。若干年后,她就葬在亭子旁,路人感激她的恩德,在坟茔边拾石堆冢,称之为堆婆冢。明朝学者许仕叔有作《题浙岭堆婆石》,其中提及“乃知一饮一滴水,恩之久远不可磨。”如今石城县的方言也有“堆婆”一词,原意是指大方好施的老婆婆。

在传统社会,“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行善积德的事,往往被认为可以捐福捐寿修来世。因此,风雨亭多由当地善良百姓或绅士、财主捐建,也有的是村民共建,官方对此也是极力倡导。赣南有句俗话:“一座山,一行人,条条道路有茶亭。”可见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image.png

1.webp (1).jpg

image.png

位于石城县木兰乡新河村北约5公里的山顶废弃古驿道中。该亭于2014年因修路伐山而发现,是为两座亭连贯形式。北边的那座较为常见,即马头墙、硬山顶,全麻条石结构,属跨路而建的路亭,门额上自铭“福寿亭”,应为清代所建;南边的即为石拱券式路亭,人从拱中通过,拱顶为山顶路面。

根据拱内壁所镶立的修亭碑记,其名为“风雨亭”,碑记中有大字“万古长春”4字,落款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并记有修此亭的由起、捐资人、首事人、工匠等内容。两亭并串相距不过五六米,其地原为石城县与广昌县古驿道的分水岭,北亭由广昌人建,南亭由石城人建。该亭形式为赣南仅见,但类似路亭在南城、南丰两县偶有所见。目前两座石路亭保存较为完整,不仅形式独特,而且年代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640 (2).webp (8).jpg

image.png

位于石城县小松镇迳里村横巨村猪坑里。该亭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宁都东龙村李达周之子儒凰及孙学圣、学贤为表彰李达周原配郑氏的“节孝”奉旨所建。砖石结构,木梁小青瓦硬山顶,东西走向,宽5.11米,进深6.51米,坊高5米。东西门面造型为两座完全相同的石牌坊形式,坊顶标“圣旨”竖牌,中嵌正楷阳刻“节孝”横匾。该亭为坊、亭合一形式,它巧妙地将“节孝”“行善”等道德意识形态范畴与“茶亭的避雨、歇脚”等实用性功能结合在一起,此类型路亭在宁都直隶州所属的宁都、石城、瑞金三县较为多见。

1.webp.jpg

位于石城县小松镇小松村燕交坪,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是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南北两端,就是两座牌坊,明间拱门为茶亭南北入口。整座坊式亭均以麻石砌成,但牌坊枋间的匾额为红石镶嵌,由上至下有“圣旨”“贞节”“旌表太学生许清涟之妻李孺人坊”匾。两座对称的牌坊,中间夹着以石墙封闭的亭子,仿佛一座牌坊的两面。牌坊上遍饰雕刻图案,浅雕在麻石枋上的花草纹饰苍劲古朴,“三英战吕布”“空城计”“八仙过海”“郭子仪拜寿”的戏曲场景的图案则深雕在红石上,嵌于麻石枋之间,既丰富了牌坊上的纹饰,也打破了以麻石为材料所带来的冰冷、僵硬。

2.webp.jpg

image.png

位于石城县小别村的一座山冈上,地处古代石城到宁都的必经之路。该亭是石城县境内保存较为完好且年代较为久远的古风雨亭,也是较为少见的两座亭子连在一起的古建筑。两座亭子均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双亭合一,一亭为孔氏所建的紫云亭,一亭为赖氏所建的松亭。砖木结构,两亭面积60平方米左右。 双亭合一的风雨亭座落于高500米的山冈顶上,山的两侧各有900级台阶,犹如登天的云梯,四周青山连绵、苍翠欲滴,春季山花烂漫、夏季凉风习习、秋季满山枫叶、冬季雪花飘舞,是不可多得的观景胜地。

3.webp.jpg

image.png

位于石城高田镇上柏昌水口,距县城约50公里。该桥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同治五年(1866)在桥上增建亭阁,称廊桥,也作风雨亭功能。永宁桥桥廊合一的建筑风格江西省内少有,整座廊桥与桥身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坚实牢固,古朴大方。桥上廊阁分为12间,中部两间为二层亭阁,左右各5间为单层桥廊,廊与阁均为穿斗式梁架木结构,上有彩绘及木雕,有荷花、兰花、牡丹等各式花木图案,配有镂空花雕,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廊外用木板围护,以挡风遮雨,廊内两边设木凳靠栏,供人憩息倚坐。这座赣南古桥取名“永宁桥”,楹联上书供奉词:“大义住春秋慷慨一言成骨肉,丹心悬日月艰难百战识君臣”、“偃月宝刀斩妖除怪人民受福,镇武演法搜邪捕精保卫和平”,体现了客家人期盼太平盛世、永享安乐宁和的心愿。

4.webp.jpg

image.png

位于石城县赣江源镇鸡公岽山口刘家坳,建于道光八年(1828),地处两省三县的分界处,两省指的是江西和福建,三县则指的是位于西部北部的江西石城和位于东部南部的福建宁化和长汀。这座风雨亭由石头垒成,为桥拱式的亭顶,门前对联:“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取自《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内里4、5米,两侧有石椅。

5.webp.jpg

image.png

位于石城县高田镇胜江村的牙梳山,据亭内现存碑记记载,该亭由谢显庇牵头兄弟三人捐资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建造,距今已有313年历史。牙梳山亭建在两坡之间低洼处,茶亭在桥下,亭顶供路人行走,起到亭和桥的作用。该亭南北走向,亭用石质条石砌就,亭顶穹形拱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两侧通道设过道门,门顶镶嵌长方形条石一块,上阴刻“万福亭”三字。

6.webp.jpg

image.png

位于宁都迳口村尾的古驿道上,与果盒仙(云台峰)相望故得其名。此亭兴毁多次,几度易名,始建时间缺考。现存的望仙亭是1935年由蛇坑底村民温寿南之妻黄氏在原址重建,为砖木结构的古式风雨亭。亭顶四角翘檐,东西两侧亭墙分别开门。1986年,众人赞助,金精洞道人李方宁主持将亭壁破烂处予以修复。亭内壁上两首书法俊秀的古联语字迹犹存,南边偈云:“且住为佳到此何妨少坐,浮生若梦劝君不必多忙”;北向偈云:“君子停骖须息驾,行人止步且休憩”。

7.webp.jpg

image.png

位于于都县黄麟乡太南村岭背组火烧排。砖木结构,南北走向跨路而建,硬山顶,五岳朝天式防火山墙门面,一般所见风雨亭山墙都是三段式,此为五段式,十分罕见。面宽4.92米,进深5.4米,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山墙高5.6米。亭之两端为拱券门洞,门洞两侧有仿“八”字牌楼的檐顶、照壁装饰,门额原有字现不可辨。1957年由九户陈姓人家出资修建。据说南、北两门原均有对联“永朝溪水声如曲,安行此亭乐开怀”“同建金亭利过客,德高玉度照行人”,门额字为“同德亭”。室内木梁上有墨书“陈世洪、发通、世森、世清……等立”。室内墙壁上嵌有青石质《同德亭碑》一方,记载了修造本亭的缘由、捐修人、时间等。该亭具有较完整的路亭构成元素,保存完整,风格独特,是研究赣南路亭发展及两县边贸和交通情况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8.webp.jpg

image.png

位于于都县利村乡与禾丰镇交界的一座高山上,始建于万历八年(1580),屡屡继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69),刘朝辉、曾升龙、钟良贵等为缘首募捐重修;2000年,又修建了斋堂、僧舍;2006年对庵宇进行加固和装修,钢混固顶,饰以琉璃。慈果亭被誉为“于都第一亭”,因海拔高,且周围乡镇歇脚的人多,亭子盖得很高大,故有此美誉。贴着亭子有一慈果庵,庵门有副对联:“五百岁运转乾坤福临人间,十方德行修慈果慧登天堂”。清同治末年,县令王颖登临慈果庵,留诗一首《题慈果岽寺壁》:

冲云觅路转千盘,逐步攀登逐渐难;

百丈阴崖纷合沓,一龛古佛坐高寒。

近天自觉星辰大,放眼方知世界宽;

北望乡关隔云树,欲归未得且凭栏。

9.webp.jpg

image.png

位于安远县城西的新龙乡江头村甲江河上,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僧人欧阳融六募化建造。永镇桥是赣南现存罕见的石墩木梁悬臂式廊桥,桥面上建有木廊瓦桥遮风避雨,以八个抬梁式屋架承受屋面,分长廊为9间,中开间高出1米,前设天窗,后设神龛,两侧檐柱间用杉条板组成护栏,檐内柱之间安放杉条木坐凳,以矮柱小梁拉结。两桥头分别建长宽约4.8米的凉亭。亭内建九级条石阶梯登桥身,凉亭门额上书楷体“永镇桥”三字。

10.webp.jpg

image.png

位于安远县新龙乡小孔田村。该亭建于清代,新中国成立后曾维修过,为土木结构,四角和门边分别加有砖构角柱和门柱。坐东朝西,悬山顶,为保护土墙,故在山墙上加有一披檐,远观以为是歇山顶,实为悬山出际做法。长6.2米,宽6米,占地面积7.2平方米。在西边门额上书“中心亭”,北面门门额上书“乘风阁”。土木结构的风雨亭在赣南主要见于安远县,该亭加砖柱和披檐的做法很有特色,是此类路的代表作之一。

11.webp.jpg

image.png

位于定南县神仙岭山腰,建于康熙年间,被毁后复建。乾隆四年(17839)进士钟一诚,为其题名“阆风亭”,并手书一副对联:“且放下,欢饮几杯,多少快活;莫着忙,笑谈片刻,无限风流”。对联流传至今,演绎成了定南民间的一句歇后语:神仙岭的对子——多少快活。乾隆六十年进士黄时沛,为表其考取功名的决心,也在阆风亭写下五言绝句《早发仙岭》:

依旧烂衫冷,崎岖愧再由。

晓云随健足,细雨泽征裘。

草木三冬晚,风霜一剑收。

从来成国士,未许卧林邱。

12.webp.jpg

image.png

冬瓜垇是兴国永丰乡和均村乡的分水岭垇,垇上的古亭有着重要的地标意义——分水茶亭,该亭的屋沿水一半流赣州,一半流万安,然后汇入赣江。具体讲,一半流入永丰乡老虎龙,入永丰河,经埠头乡入平江、贡江,经赣县、赣州汇入赣江;一半流入均村乡三坑,经长竹、泮溪、狮子潭、万安黄塘,入涧田河,经万安涧田、良口汇入赣江。

13.webp.jpg

image.png

位于兴国县永丰、隆坪交界处的荷岭岽,据亭上字刻记载建于乾隆廿一年(1756),至今已经两百六十多年了。亭顶已经坍塌,但墙体依然耸立,门顶红石上,刻有“聊驻足”“暂停”等字样。荷岭岽古亭旁有一姨婆阶,故该亭又名姨婆阶古亭,过去这是兴国县城的人去隆坪买木炭、松树雷子的必经之路。据隆坪、永丰等地的民间传说,姨婆阶为一个在富人家做女佣的人所修建。女佣地位低下,实为使唤丫头,被人称为姨婆。这姨婆未曾生子,把在主人家所做工钱积累,用来修砌荷岭岽石阶,因此这条路被称为“姨婆阶”。如今,姨婆阶与姨婆阶古亭都已荒废。

15.webp.jpg

image.png

位于兴国县均村乡五里隘口,重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至今,亭子内有《重建茶亭碑记》:五里隘,崇山也,亦通衢也。上接潋江,下通五云。客家人乐善好施,喜在路中修建茶亭,古有“五里—亭”之说,让路人得个歇脚处。五里隘茶亭依山而建,亭子两端就是路,北面门额曰:“渴怀同慰”,南面门额曰:“甘棠遗荫”。

16.webp.jpg

image.png

位于瑞金市沙洲坝镇河源村。建于清代,坐西北朝东南,砖木及卵块石混合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门面,亭宽6.7米,长5米,总面积40.2平方米。亭在东、西、北各辟一门,东西向为驿道走向,北向为田园风光,三孔门的路亭,这在此类建筑中较为少见。该亭东、西正门上方横额为石刻“旌表儒童詹武兰之妻萧氏节孝坊”,其上刊刻“诵芬亭”3个大字,顶部刻有“圣旨”龙首雕饰牌,其余枋额部位均浮雕或镂刻花鸟虫鱼、亭台楼阁、人物故事等图案;北向门额上镌刻“节孝”二字,上、下枋额部也饰有雕刻纹饰,因此,这也是座牌坊与路亭相结合的类型。诵芬亭形式独特,雕刻工艺精美,保存较完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7.webp.jpg

image.png

位于瑞金市壬田镇洗心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坐东南朝西北,长8.6米,宽4.8米,高6米,石木结构,亭墙体由红砂岩条石砌成,木构梁架,青瓦覆顶,对开二门,一门上方题“长春亭”三字,左右石刻“玉关驻马”“驿路暂留宾”对联一副。亭内正中栋梁上留有红漆所书“皇清乾隆五年孟冬月熊登翰”诸字。该亭有绝对年代可考,保存较完整,是赣南这类风雨亭的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image.png

初审:刘宇欣 罗宏玥

复审:李   欣

终审: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