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龚文瑞:时代背景下的乡村书写——刘七宝生小说《金色鹭河》读后感

龚文瑞:时代背景下的乡村书写——刘七宝生小说《金色鹭河》读后感

时间:2024-04-16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100.jpg

image.png

image.png

刘七宝生是我的忘年交。十多年前,我们彼此在报社有过一个短暂的交集,几年后在南昌的赣县同乡会上再次相聚,随后他的小说《丰收》出版,我与清大书店为他组织过一次读书会,之后彼此间的交往便愈发多了起来。每年与他在微信上或电话里也总有几次有关文学的互动。这种交往散淡着时光的清淡、岁月的清香,毫不虚伪,毫无功利,很是纯粹,满是真诚,是我喜欢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状态。

在乡亲们的眼里,刘七宝生是一个对家乡有着挚爱的人;在文友们的眼里,刘七宝生则是一个在文学创作上勤奋有加、擅于小说叙事且颇有成就的青年作家。六年前,他创作了以家乡田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丰收》,这部小说截取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这一时间窗口期,借助一个乡村在时代变迁中所呈现的家事乡情,展示了以田村为缩影的时代洪流中中国乡村的巨大嬗变。《丰收》的出版,刘七宝生从一个生活的记录者、生命的思考者、文学的创作者成长为大地的书写者、时代的歌吟者、家乡的代言者。在他的家乡田村、赣县、赣州乃至江西省,刘七宝生开始暂露头角,他的文学作品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如果说,小说《丰收》是作者祖辈所处时代的乡村变奏曲,那么,今天作者奉呈的新著《金色鹭河》则是《丰收》的续篇,是反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父辈、己辈两代人所处时代的另一阙乡村变奏曲。当然,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洪流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这则变奏曲显得更加雄浑激荡和铿锵有力,也给小说中人物带来了愈加积极的社会参与与愈加繁复的生命激情,个人命运、生活样式、生存状态或乡村走向也显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与时代息息相关。

可以说,《金色鹭何》是带着鲜活得令我们亲切、熟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它以小说的面目出现,却以不可忽视的沉重得令人听得见喘息声的现实感直逼人心。

小说还在初成之时,受作者委托,我便全书阅读了一回。我的个人感觉是,《金色鹭河》较之《丰收》整体更为成熟,细腻中不乏大气,沉静中不失灵动,叙事中裹挟着情感,描摹中隐蕴着叩问,它既有文本的时代感,又有人物的现实感,还有写作的现场感。

image.png

《金色鹭河》这部小说,尽管只是以大山、兰花夫妇及满堂、满红兄弟二人的打工史、成长史,以及田村黄元产业发展史为主线,却有着纵横捭阖、恣意写作的文学态势,既跨越时空,跋涉岁月之旅,还沉浸家园,释放故土之情,既叙述家族之琐碎细事,还涉及国家之发展大情,完全可以解读成是一部家族史、乡村史、创业史、扶贫史、振兴史。

我以为,《金色鹭河》有着与路遥的《人生》、贾平凹的《河山》完全类似的叙事。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人性,状写所处时代的宏大历史,反映了一个普通家庭两代人的人生选择与多舛命运,并采取对生活和现实的故事化、俗世化、日常化处理,将人间世相和人性的真实样貌一一呈现出来,铺展了一幅当代乡村变革的曼妙画卷,以及这一嬗变过程中乡村人强烈的家乡情怀与归宿感、参与感。

《金色鹭河》的意义还在于,小说由个人而乡村,由地邑而家国,作者在揭示世间人性、表现人物命运时,也在积极地表现一个民族行进历程中的林林种种,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关于人的灵魂在不断变革的当代现实中失重与否的相关叙事或描摹,显示作者驾驭素材的高超能力。马克思说过:“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也就是说,小说绝不仅仅只有故事性和情感性,它应该同时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新时代的小说创作始终要坚持“守正”,即依托于丰厚底蕴的文化传承的同时,聚焦时代诉求,对现实做出回应。《金色鹭河》对社会变革与时代关切做出了积极响应,在文学的民众之问和时代之间这个问题上给予了很好的应答。小说有人物的苦难描写与挫折呈现,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积极取向,比如满红返乡创业的心路历程,杨书记、清梅书记对返乡青年的热情扶持,刘老师、来喜、黑牯对福满的无私帮助,新观念、新技术、新媒体概念的出现,干部的奉献精神与助民情怀的体现,新冠疫情下的众志成城……时代进程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缺席,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城市人如此,乡村人也如此,作家更是如此。

诚然,优秀的小说家从来都未曾离开过生活的现场,小说从来都是直面当下、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刘七宝生生于田村长于鹭溪河畔,对家乡的热爱与关切浸彻骨髓,稔熟家乡的历史文化,亲历改革进程中乡村型态的一次次变迁,有着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切感受,因而能精准写出这个时代乡村在这个嬗变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与阵痛、苏醒与奋进,以及普通人在这个嬗变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悲欢、憧憬与希望。

image.png

对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对现实观照下的人性呈现,是写作永恒的主旨。

比如,《金色鹭河》中对大山、兰花夫妇这两个人物的叙述,最为细腻而深情。大山、兰花一生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奔波,长年为生计劳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因为处在社会变革的最为激荡时期,而有着最为深刻的生存经历、生命感悟或生活感慨。乡村出生、长大的大山、兰花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简朴生活,他们也想走出大山离开田土进入城市,但城市并没有接纳所有的打工者,有的打工者成功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有的则在屡屡遇挫后返回了故乡。大山、兰花就属于后一类,他乡并未成为故乡,故乡依旧是归处。值得尊重的是,大山、兰花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付出的多、索取的少,苦难蒙受的多、生活享受的少,顺从命运,少有抗争,他们善良而坚强,朴实而真诚,他们身上呈现着中国乡村农民最为本真的模样。

人物的现实感是小说的最大特色。大山、兰花这对平凡而苦难的夫妇,广东打工失败,返乡几年便先后病故,尔后是大儿子满堂继续在外闯荡,二儿子满红也返乡创业。这种人物命运的安排,不完全小说赋予的具有宿命意味的生命行状,事实上恰恰是当代乡村农民生存现状的一种共同体现。城市充满了诱惑,年轻人闯荡城市服务城市并努力扎根城市,已成为当下趋势,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农民工都闯荡有成,大多数的农民工并不能融入城市,故土仍然是他们的末处、归途或避风港,相当一部分人闯荡城市的最后结果,是放弃对命运的抗争对城市的向往,转而以一种更为朴实的姿态回到乡村,并重新审视家乡,重新选择生存的路径(比如满红选择制作黄元米果)。客观地说,刘七宝生从《丰收》开始,到今天的《金色鹭河》,他的小说呈现无不是现实感满满,他始终对乡村人生存状态、人性善恶与人物命运进行着深度思考与积极探究,他始终坚持着一种写作意念,那就是通过小说书写出现实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和人生变故来。乡村抑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有上场和下场”(莎士比亚语),这种情形充满轮回意味,上下场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自觉不自觉地被裹挟在时代的漩涡里,或许正是是刘七宝生想呈现的文本境界。

image.png

《金色鹭河》中的两代人,围绕着生存空间的突围与理想人生的追求,被命运纠结的同时,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在现实关照下,灵魂启蛰,不断奋起与抗争。毫不奇怪,这正是当下时代的众生相,也正是小说能够感奋人之所在,这份看似纯属个体的人生经历或伤痛表述,纯粹个人化或家族化的故事演绎,因其至纯至真至诚至痛的情感呈现,宛若现场回放一般,深深地打动或震撼了读者。

比如,《金色鹭河》中关于大山、兰花死亡过程中的那种无奈、绝望与痛苦的细节描述,十分细腻、真切,充满画面感、现场感,引发人强烈的共情,甚至令人不忍卒读下去。苦痛是人生的平常,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描写生死是一种写作勇气,也是一种灵魂洗礼。惟有目睹、送别过亲人离世的人,才可以描绘出如此令人肝肠欲断的生死离别之苦难的画面。可以说,这一部分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悲悯情感与巨大的文字感染力。

民间风俗与物事的运用也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地方的、民间的,就是独特的、世界的,也就是读者感兴趣而乐于追踪的。民间风俗或物事的出现,让文本有了生气与灵性,让读者产生了欲往之欲从之的现场追究心理。比如富有客家情韵的把中药渣倒在路中央、鹭河的鱼饼和梅菜扣肉、游龙时的“龙灯进屋,买田造屋”、鹭河东河戏和黄元米果、九井十八厅、“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过春节接客时的吃满碗、清明的烧子母塔、盖新房时的过午和接茶,等等。显然,生于斯长于斯的刘七宝生,对家乡文化拿捏自如,信手就把家乡元素或符号拈来,一一镶嵌在了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文本顿然生趣盎然,宛若金色鹭河里荡漾起美妙动人的曼妙乡音。显然,这些富有浓郁乡土味的地域文化,为这部传记式小说注入了更加灵动的文学意韵,令小说漾动着一种令人不能罢读的阅读诱惑力。鹭河两岸风光旖旎,乡村人家炊烟袅袅,黄元米果的清香,鹭溪河水的清幽,以及衍及整个赣县区域的如瑞峰山、宝华寺、契真寺、樱花公园、客家文化城……,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当代文明的著名风光胜地被作者一一描绘,如诗如画,引人入胜,让读者如同被引入现场,跟着文字巡游了一回家乡的大好河山。

人生、苦难、生命、情感、生存、理想、追求……是人类生活不可忽缺的内容,也是作家永远书写不尽的话题。我以为,在这样一部有血有肉、有苦有痛、有泪有笑的文本面前,任何的评价或诠释都是苍白乏力的,我们惟有静心捧读它,走进金色阳光下鹭河人家的袅袅炊烟与娓娓故事里,这才是对作品最好的态度,也是对作者最大的慰藉。


2024年3月8日于上海浦东


-【END】-


初审:施笑云

复审:李   欣

终审: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章贡区红旗大道80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