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宋韵迹忆 | 千古映赣江——宿白先生与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宋韵迹忆 | 千古映赣江——宿白先生与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时间:2023-01-06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何 志 清 / 文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的《宿白赠书室》的“宿白先生年表”中,1991年8月,有“应赣州市之邀,考察五代赣州城和通天岩石窟”19个字。作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北大考古专业创始人、考古教育学家,这19个字对于宿白先生可能仅仅是一次工作上的例行公事,也可能是一次常规性的田野调查,但这对于像江西赣州这样早年籍籍无名的城市,宿白先生的到来和他对这座城市所提出的真知灼见,直到今天仍然被深刻地铭记着。

1991年8月10日,时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研究所顾问罗哲文先生等8位专家学者受赣州市之邀,前来考察。这对赣州城来说无疑是一场盛会,在赣州市20世纪编纂的《赣州市志》《赣南历史上的今天》等书籍中,这一事件均被记录。那场盛会,距今已有三十多载,从现存的资料中,我们或可以进行有限的还原。

1.png

宿白先生考察赣州古城墙。(资料图片) 尚守庆 供图

赣州城位于江西省的南部,赣江的上游,章贡两江夹城而过,在城北八境台下汇合为赣江。得益于章、贡、赣三江带来的交通便利,早在22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赣州就设立了行政建制。东晋永和五年,赣州城址始设于章贡两江汇合处(今址),后虽有过更替,但于梁承圣元年固定后,沿袭至今。赣州城内文物遗址、遗迹众多,申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当时赣州市上下最为期盼的。

1991年前,国家已经公布了两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江西省只有南昌市、景德镇市两个城市榜上有名。国务院确定和公布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国务院公布两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各城市对这个荣誉逐步重视起来。其时,国家正在准备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的论证工作。1991年8月,江西省政府刚刚公布赣州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为使赣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更为顺利,更加明确名城保护方向,赣州市政府特邀请了以宿白先生为首的国内顶级专家团队前来“把脉”。这些国家级专家到赣州考察,发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赣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关重要。

2.png

1991年8曰11日,宿白先生和杨泓、丁明夷先生视察赣州古城墙。龙年海摄

1991年8月16日,在赣州宾馆三号楼会议室,赣州地、市有关领导与专家团们座谈,聆听他们对赣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据原赣州市博物馆馆长李海根回忆,当时赣州市文化局要他对赣州的文物遗址、遗迹情况作全面汇报。李海根在汇报中指出,赣州的文物古迹,不仅仅只有民间流传的“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它的内涵更为深邃,它的发祥期始于唐代通天岩石龛造像以及东晋的赣州夯土城,它的鼎盛期即在唐末北宋年间,从晋、隋、唐、宋至明清,赣州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使山河增色,草木增辉。发展到近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又给赣州增添了无数光彩夺目的革命纪念地。李海根的见解得到了宿白先生的赞同。

3.jpg

八境台炮城(资料图片)

赣州之所以能够申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李海根是绕不开的奔走呼吁者和践行保护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万安水库修建大坝,赣州市是库尾,原定的方案需拆除赣州沿贡江古城墙,建一座挡水堤坝。为了保住古城墙,李海根四处奔走、据理力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后,修建方不得不对方案进行调整,赣州沿贡江段的古城墙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并进行了加固维护。以宿白先生为专家组组长的国家专家调查组,即由李海根接待,他精心准备资料、编撰汇报材料、带领专家实地勘察,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他的大量心血。宿白先生被李海根的精神所感动,特意为他题诗一首:“立论金石声,析理护宋墙,古赣李老在,不异毗沙城”。

8月是赣州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从8月10日抵达赣州后,宿白先生冒着酷暑,先后周密细致地考察了赣州古城墙、八境台、郁孤台、白塔等名胜古迹,以及通天岩、文庙、舍利塔、光孝寺、夜话亭、七里镇古瓷窑遗址、南市街、六合铺古街道、魏家大院民居等。

宋代的赣州城是我国东南地区一座十分重要的商业城市,城内六条大街是主要干道和商业街。宋代形成的街道位置沿用至今,方位从未改变,在全国其他地方比较罕见。宿白先生首先肯定了赣州是以宋代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聚落体,认为赣州城是当今保存下来最完整、最典型的宋城,其宋代文物、遗址之多,可称为宋城博物馆。

4.jpg

2011年,宿白先生指导慈云塔文物修复。(资料图片)

赣州古城墙保存了朝天门(五代卢光稠时建,宋代砌砖)和西津门、涌金门、建春门,马面、弩台(即拜将台址)、雉堞、八境台炮城和西门炮城、东门炮城的一部分。另外,还保存了福寿沟及出水沟口(水窗)。宿白先生明确指出,赣州的宋城墙“是我国城市发展中一种不可多得的类型”,“赣州宋代遗迹和遗物,是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他与罗哲文、郑孝燮等专家建议,对赣州古城墙进行科学考古调查,为中国城墙考古增添新的认识。1996年11月20日,赣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家对赣州旅游资源考察后,认为赣州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至今,这座逶迤磅礴的宋代古城墙既是赣州古城旅游资源的主题,也是赣州宋城文化的核心。

5.jpg

清同治十一年赣州府城街市图   何志清供图

宿白先生对赣州城市格局和民居保护发表了意见。在赣州街道布局上,他认为,五代到宋初是赣州城大发展的时期,受封建等级制的影响,这个城市的布局很有规律可循,规划也较合理。北面高地为衙区,东面靠贡江为商业区,南部是城区唯一的陆地出口,为军事区,东南面的丘陵一带为宗教文化区,西部由于人口较少则多为水塘、菜地等。他说,像赣州这样有五代以来的街道布局,有明显的城市功能分区,非常难得,应在城市建设中加以保护。宿白先生特意指出:“南市街一带的民居,现存建筑的时代不一定很早,但其布局可能是很早的,应该保存下去。我们说赣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并以宋代为特色,虽然宋代的民居已看不到了,但可以看到更晚一些的,如果拆除则什么也看不到了。”

6.png

宿白教授为宋城赣州题词。尚守庆摄

宿白先生对赣州市的城市建设也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赣州市建设规划应向南发展!老城区原来的东西可以多保留一点,将来作为新城区的后花园,我看是可以的。”直至今天,赣州的城市发展依然是按照宿白先生的意见建设的,从章江新区到蓉江新区,城市二跨章江,一直往南“生长”。而河套老城区内,进一步强化了文物保护意识,如郁孤台、慈姑岭、南市街以及灶儿巷、姚衙前等历史文化街区依旧保持着古街的风貌。

赣州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在通天岩的悬崖峭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其中观音造像保存最为完好。这一组菩萨造像与北宋中后期大量开凿的罗汉像,风格截然不同。1962年,沈从文先生在《游通天岩》一文中,根据造像的服饰等,首先提出了观音造像系晚唐作品的看法。宿白先生与丁明夷先生根据通天岩造像的整体布局和观音菩萨像的艺术特征,也分析认为通天岩开凿于晚唐。通天岩的“无上清凉”之地,让宿白先生在闷热的南方,身心得到了短暂的休憩。为此,宿白先生结合考察的情况,兴致所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作诗留念:“早龛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7.png

宿白先生指导赣州名城保护。(资料图片) 龙年海 摄

听证会结束时,专家们表示:赣州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了充分条件,回去后将写出一个有关赣州古城方面的报告,并将对赣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投赞成票。热烈的掌声回荡在赣州宾馆三号楼,群情鼎沸。

回到北京后,宿白先生和罗哲文、郑孝燮、丁明夷、罗炤、杨泓、李力等8位专家联名向中央写了《关于保护赣州宋代古城的意见》,认为今天的赣州城是在宋代古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保存有较为齐备的宋代遗迹和遗物,是研究我国城市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他们建议将赣州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予以妥善保护”。1993年,国务院批准赣州市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宋城的名声从此名闻遐迩。

宿白先生与赣州的情缘并没有就此完结。

(慈云塔文物)

在宿白先生曾经考察过的赣州慈云寺塔(也称舍利塔),于2004年维修时出土了一批南朝至宋代的宗教和世俗文物,含经卷、木雕神像等共60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亚蓉先生团队对该批文物进行修复。当年,年逾九旬的宿白先生还亲临实验室对这批文物的修复进行了指点。2011年首批文物修复完成时,宿白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批文物十分重要,要尽快加以研究并向社会公布研究成果。这批文物主要是有关民间信仰的内容,这种题材在现有的资料中非常少见。”此时距离宿白先生考察赣州刚好过去20年。

宿白先生对刚修复完成的纸、绢供养画给出了明确意见:“这批东西太重要了,由于目前研究的深度不够,很多东西看不明白,在对文物的鉴定和定名时应当审慎,谁也别先下结论。公布所有材料,提供给大家认真研究。”

2018年,宿白先生驾鹤西去。201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赣州市博物馆联合编写的《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出版,按照宿白先生生前的意见,这本书的图录均没有命名,全部是以数字符号代替。(何志清/文)

10.jpg

(本文发表于2023年01月03日 《赣南日报》“八境台”版)


-END-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叶焱文

审核: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