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宋韵迹忆 | 赣州八景文化 一郡之望(崆峒山)

宋韵迹忆 | 赣州八景文化· 一郡之望(崆峒山)

时间:2022-12-18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99.jpg

image.png

虔城古时的繁盛如斯,在乎人文、在乎经政,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是说除了人的轨迹外,还有天地间山水的形胜,而这些形胜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历史的人文。在赣南大地之间行走,说起赣南的形胜,造物主在粗犷中还添加了许多细致动人的情节,像画家作泼墨山水,先用如橼大笔在宣纸上,从右上至左下浓墨一笔成武夷山脉,顿收笔锋后,又在左边自上而下一笔竖成罗霄山脉,下方提笔收气成九连山脉,山的气势出来了,转用圭笔在这三座山脉之间描摹,一笔笔点缀出了青绿山水。

赣州崆峒山,即今峰山,崆峒山可以算得上是赣南最富诗意的大山之一。崆峒山被称作赣州“一郡望山”,明嘉靖《赣州府志·形胜》载:吾赣据江右之上流,崆峒峙其前,三阳枕其后,章贡二水缭绕乎左右,而郁孤台屹立其中,诚一方壮观也!保障得人,可以久安长治矣!因为护佑赣南首府的缘故,在南赣,恐怕很难找到有哪座山能如崆峒山一般集万千厚爱于一身。

image.png

一座山,如果只有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没有晨钟暮鼓,多少会让人在心理上感到寂寥,好在崆峒山不会让人寂寥。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赣县知县杨玠作《游崆峒山杂诗》,有“宝林兰若美,何必羡东林”“绿树小桥边,僧房俨洞天”“空山空我相,小坐语参禅”“偶随僧步去,似逐鸟飞回”等句,写尽了崆峒山的禅意。按照格律诗的要求,一般在同一首诗中,要尽量避免重复用字的。而杨玠的“空山空我相,小坐语参禅”句,重复用了“空”字,在意境上点出了山名,而山的“空”,写出的是诗人眼睛里的“空”也是其内心要达到的“空相”之境。

1.jpg

佛教约自东汉明帝传入时开始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和玄学结合起来,从而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佛教传入赣南,最早是在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年)的信丰延福寺,其次是后建20年左右的南康万安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赣南新增寺院6所,在当时赣县境内的有廉泉东侧的光孝寺、崆峒山上的空山寺和郁孤台南的安天寺3所。

崆峒山,古名仁空山,崆山,空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作为“一郡望山”、赣州城的向山,崆峒山吸引了最早的一批南来弘法的僧人,清·同治《赣州府志》记载:空山寺,在仁空山,相传晋代崆峒僧阡驻锡于此。崆峒山在唐以前叫仁空山或空山,因崆峒僧阡创建了空山寺,宋人便将空山寺称作崆峒寺,仁空山亦被唤作崆峒山,清朝末年以主峰大峰山始命名为峰山。

世事白衣苍狗,空山寺的旧事已变得缥缈,及至明崇祯年间,安徽桐城曹洞宗第二十八世高僧明雪(1584—1641)驻锡崆峒山,在崆峒山重建空山寺,此时当为崆峒山香火最旺之际。明雪,安徽桐城人,俗姓杨,号瑞白,世称大智(百丈怀海)再世。明雪少时聪慧机敏,至安徽九华山聚龙庵出家,受具于云栖寺。十八岁时,登会稽云门山(今浙江绍兴),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不久,主持湖州(今属浙江者)弁山寺。之后迁往虔州崆峒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在洪州百丈山百丈寺(今属江西省奉新县境)圆寂。

2.jpg

崆峒山因为有了高僧明雪到来驻寺,追随他而来崆峒山的高僧不在少数。瑞白明雪禅师门下法嗣弟子多达36人,影响较大者有元洁净莹、百愚净斯、破暗净灯、石仞净壁、且拙净讷、石涧净泐、西山邃谷净源等等。其中,百愚净斯便追随明雪来到崆峒山。净斯(1610-1665),南阳(今属河南省) 桐柏人,号百愚,俗姓谷。幼年时,喜好绘佛像,二十六岁出家,次年受具后即往浙江弁山参谒百丈山明雪禅师,并一路追随至崆峒山。后净斯开法于庐山等处”。凡所至地,数千衲子,而糗粮自充,师名胜古迹振珠林”。门下法嗣弟子有智操、智先等24人。并有《百愚斯禅师语录》20卷、诗集《蔓堂集》4卷等传世。净灯禅师曾三次主法于镇江(今属江苏省)焦山定慧寺。

“精舍”的名字一听便很雅致,“精”是一种去芜存菁的“简”,“精”字后面加上了名词,便有了一种精神,暗藏了一种精气,超然于物外。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明崇祯十一年(1638),赣州知府刘寰为空山寺题匾“空山精舍”。虔州城内原有新泉精舍和东胜山精舍,明嘉靖年间,巡道薛甲在赣州城区笔峰山(现赣一中)建新泉精舍,雩都理学大师黄弘纲作记;东胜山精舍在今东胜山路,清康熙吏部尚书宋荤曾作《月夜同介维暨子基著饮东胜山精舍》。清同治《赣州府志》收入周敦颐《香林寺别虔守赵公》一诗,有“精舍泉声清㶁㶁,高林云色淡悠悠”句。

3.jpg

清乾隆年间,为赣州八景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赣县知县张照乘将空山精舍改名为“宝莲寺”。寺院山门外,有良田百余亩,自古归寺院所有,财源丰盈,香火极盛”。张照乘在赣县知县任上,与父亲张栋书、弟弟张照黎三人在“宋八景”的基础上,合拟了赣州“清八景”,丰富了赣州八景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其中以崆峒山为主景的“宝盖朝云”赫然在列。

佛教的南来,为赣南带来了佛教艺术,虽然唐代以前的历史实物遗迹没有留存下来,但其文化信息却清晰地传播至今,“仁空”山名的境界较之“峰山”高出了不止一点点。

image.png

守护赣州城是崆峒山的主要职责之一。赣州人是幸运的,每当云淡风轻,雨过天光之日,站在城内章贡二水之间的八境楼台之上,或处城内西北角贺兰山之巅,山峦起伏、景色秀丽的崆峒山便成了赣州人驻足观赏的一副绝美画卷。也因此,崆峒山为很多文人带来了诗词文章的创作灵感,造就了它“虔南第一峰”的美誉(清·张栋书《虔州八境台八景诗》有“仰止虔南第一峰,高张宝盖倚崆峒”)。

4.jpg

在与郁孤台的日夜对望中,崆峒山被引进了很多书写郁孤台的词章里。宋·李昂英《重游郁孤台》有“豪气压崆峒,双月照虹溪”句;清·顾嗣立《郁孤台》有“崆峒吐深秀,眼晕自缥缈”句。苏东坡南谪途经赣州期间,在游览郁孤台,目睹“掰开章贡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来”之景,诗兴大发,淬炼出了“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过虔州登郁孤台》)的千古绝句。

山和水在大自然中是相互映衬的,激荡的水可以衬托出山的伟岸和厚实,平静的水可以衬托出山的灵气和俊秀,一座山有了水便生动可爱了。一座山,如果没有水,肯定会让人或多或少会感到缺憾。崆峒山的水,一是其山脚下绵延而来的章、贡二水。清代,崆峒山与章贡二水被大量的放在一起入诗,已成窠臼。如“贡水白侵榻,崆峒秀到门”(清·吴懋谦《过天竺赠雪松和尚》),“章贡双流摇怪石,崆峒孤出抹晴岚”(清·胡国楷《赣州春望》),“崆峒及宝盖,迢递章贡湄”(清·朱凤英《赋赠何慎庵督学云南》),“崆峒山下江波平,双流环绕岫云生”(清·刘笃胜《八境台》)等等。关于崆峒山上所孕发的水,清代赣州信丰县进士黄世成作《游崆峒山记略》有“水声漎淙不绝,飞瀑奔流潆石上……砌下宝镜池,清莹可爱,有五色金鲋”记录,可见山上曾有宝镜池;《后汉书·郡国志》、唐《十道志记》及《南康记》关于赣州崆峒山上水的记载颇具玄幻之功,“崆峒山,县南六十里,山麓周百余,巅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动之,风雨立作”。可见崆峒山中的水要么平如宝镜、静若处子,要么风雨立作、动如脱兔,充满了神秘色彩。

5.jpg

虔州四曾之曾几(谥号文清),一生中除了在家乡成长受教育外,其个人与虔州的故事几乎找不出来,历次《赣州府志》的修撰,均会为曾几的籍贯等作一番争论。《赣县志》收入曾几及其友人的唱和诗不少,但从中唯一能够多少与赣州相关的只有《寄崆峒山道士》一首,主修清康熙版《赣州府志》的张尚瑗在该诗后作注:文清文笔绝响,传是楼寄此诗。


寄崆峒山道士

宋·曾几

昨夜新霜重,念此山中客。

落叶聚堆床,暗虫吟败壁。

泬寥天宇肃,疏林风瑟瑟。

曳杖挂诗瓢,悠然适所适。

息心归冥漠,山深万籁寂。

散发排天阖,叱咤鞭龙脊。

何时共采药,相与对晨夕。

月夜倚洪崖,啸咏铿金石。


该诗堪称赣南山水诗的执牛耳之作,表现了诗人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其中“曳杖挂诗瓢,悠然适所适”,堪称“诗眼”,“悠然”二字后用两个“适”字,令人读来悠然闲适之情铺满纸面。众所周知,曾几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以其对江西诗派的继承和发展而享誉诗坛,他的弟子陆游对其推崇备至,陆游在《醉题》一诗中,便引用了老师该诗句“悠然自适君知否,身与浮名若个亲?”《宋史·曾几传》对曾几诗文成就的表述只有九个字——“为文纯正雅健,诗尤工”。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亦赞曾几“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以杜甫、黄庭坚为宗,推而上之,由黄初建安,以极于《离骚》《雅》《颂》、虞、夏之际”。从此诗可管窥一斑。

image.png

赣南士子对山深林茂的崆峒山青眼有加。赣州人李存与博学高士阳孝本隐居于通天岩,便号称“崆峒二老”,通天岩之龙虎岩有崆峒段子实题记,崆峒山人黎岱作了《八境台八景诗》。清代赣县七里镇“工诗古文词”的袁堂,在崆峒山上看到了两三个普通“比丘”在山间行走,竟发出了“谈笑颇不劣”(《崆峒纪游》)的感慨。伴随着有宋一代“郁郁乎文哉”的时代精神,两宋成了赣南文化名人向往的归隐著作之地。苏东坡在过赣州见到此方人文圣境后,写下了“岂非崆峒秀,为国产俊民”的诗句。

6.jpg

巍然耸立的崆峒山是“一郡之望山”,被赣州曾氏当成了自家的“祖山”,这是何等的气魄。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有“本朝曾氏三望,最初温陵宣靖公公亮明仲,次南丰舍人巩子固兄弟,然其祖致尧起家又在温陵之先矣,其后几之族也”。赣州曾几家族与泉州曾公亮家族、南丰曾巩家族并称“曾氏三望”,其族何其隆哉!除曾几作《寄崆峒山道士》诗外,虔州四曾之吏部尚书曾懋、礼部侍郎兼直阁学士曾开皆葬于崆峒山。赣州坊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每年清明时节,只要天气晴好,曾氏族人祭祖时,在赣州城内便可看到崆峒山上有被锡箔祭品反射的阳光和焚烧祭品的火光,这个自然有夸大之词,但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曾氏一族的旺盛。

7.jpg

北宋赣县人陈炳(字晦之),在崆峒山结庐,躬耕求志,勤于著读,聚徒讲学,俱成雅器。关于陈炳的背景,历史的风信很少传递,对我们来说他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他的学生包拯人尽皆知。包青天到崆峒山求学问道于陈炳,并在陈炳仙逝后,为其题写墓志铭,称陈炳“文高表世,学优入圣”。陈炳早年经常出入名山大川,在安徽黄山的一个风雨交加中夜晚,写下《翠微寺》一诗:麻衣休作狮子吼,门外泉声正拍空。三十六峰如不见,翠微真在有无中。也许就在此时,触碰了那缕乡愁。陈炳一生不求功名,隐居崆峒山,著有《文权》10卷 、《白云编》20卷,作为乡贤,于清代配祀濂溪书院。

龙南人缪瑜,宋淳熙丁未(1187年)进士,曾任进贤县令,入列进贤名宦祠。一生刚直,主政清廉,并善文工诗。其诗风襟度俊逸,多抨击朝廷弊端。其诗句“有客去游丞相宅,无人来问孝廉船”,抒发了他对当时官场现实的不满,其清流雅望,深为后人敬仰。从仕途上退下来后,缪瑜潜心著作了《崆峒集》,崆峒山成了他思想的落脚点,缪瑜也被列为赣南著名的乡贤之一。

8.png

(摄影:樊国梁)

崆峒雪樵刘丞直是元明之际赣南不能不提及的人物,刘丞直,字宗弼,赣县人,是元朝160年间整个赣南地区仅有的两个进士之一。刘丞直居家读书时,南望崆峒,近在目睫,因此将书房题名为“崆峒山房”。出仕后,刘丞直先后任韶州别驾、国子司业、浙江按察司佥事等职务,所到之处,皆题额“崆峒山房”于自己的住所。刘丞直在多次直言明统治者严刑酷法之弊却无济于事后,心灰意冷地于洪武五年(1372),以病为由,辞官归里。此时故乡的崆峒山,成了抚慰他心灵的最好归宿地,刘丞直后一直隐居崆峒山南超圾。刘丞直自号崆峒雪樵学士,著有《雪樵诗集》,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为其作《崆峒雪樵赋》。他在《北极院紫霞楼》写到:崆峒对阙阙千长,我欲因之问广成。或许是一语成谶,刘丞直在崆峒山归隐直至寿终。

崆峒山秀,云霭深处,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并存,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崆峒山被赋予了很高的美好理想生活,成为了一方世外桃源,从陈炳、缪瑜,再到刘丞直,大抵可以让我们领略崆峒山给予虔州人的风骨,刚正不阿,针砭时弊、急流勇退、洁身自好……

(何志清/文)

(除署名图片外,其他图片均来源于“峰景沙石”)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100.jpg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