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灯》传承人黎盛旺简介
“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传神祭祖恩,身背字牌走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 闻名遐迩的民间鲤鱼灯,发源于南康,流行于章江两岸各村落、犹江沿岸屋场和山区也间有之,最盛于龙岭、潭口一带。下棚村地处龙岭西北部,东、西、北三面环章江。滔滔江水波光粼粼,金光下千帆竞发,紫霞中渔舟唱晚,人间仙境,天人合一。
黎盛旺,男,1942年生,初中文化,南康市龙岭镇下棚村人,在家务农,世代以农(渔)业为生,家传舞龙,12岁跟爷爷、父亲舞鲤鱼灯,由于从小聪明灵慧,常能抓住水的特性和鱼、虾的生活特征,创编表演的动作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是今民间为数不多的全面精通鼓乐唢呐表演,又能舞出一手好鲤鱼灯舞的民间艺人,尤其龙头和虾的可谓是出神入化,被当地十里八乡称之为“老师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涉足南康鲤鱼灯代表赣南参加全省音乐舞蹈汇演,1984年黎盛旺与组织的南康鲤鱼灯被赣州歌舞团戏剧创作研究所拍成录像珍藏并汇编入《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
这是上苍厚爱的一方水土,在这里气候合爽,豆麦丰裕,桑麻葱郁。古代先民在这里临江而居,鱼是他们食物和生活的保障。正是这方水土,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得以繁衍,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正是这方水土,崇拜得以提升“鱼跃龙门便成龙”孕育出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爱国、爱乡、勤劳俭朴、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客家先贤遗风和精神;正是这方水土,水族生灵的灯彩、乐章,显张迭出,唱响舞动。表现了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主题,对先贤丰功伟绩的景仰,对民族正气的崇尚,以及亲友款叙之情的抒发,是慰藉自己根系的人文情怀,向周围展示身份特色的真实体现。
鲤鱼灯在当地亦称“鲤鱼龙”。作为中华民族龙舞大体系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一种,它不仅是人与鱼关系的遗存,而且是我国民间文化中仅存的体现人与鱼关系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龙舞中的一部分,它以其创新的精神、独特的魅力演绎着一个地狱,代代相传的民俗风情。
由于黎盛旺舞技精湛,花节娴熟,尤其是龙头和虾舞得活龙活现生动活泼可谓是出神入画,加上全面精通曲牌、鼓点以及唢呐表演,改革开放以后,经常穿梭于域内各大庆典,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