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特色库 > 杨村过山溜

杨村过山溜

时间:2019-06-17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杨村过山溜简介

杨村镇位于江西省龙南县西南部,距县城57公里,南与广东连平县接壤,是龙南县边远山区乡镇,现有人口5、1万。

过山溜,又名“过山邦”,是客家文艺中的奇葩,是几百年来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它产生江西省龙南县南部山区杨村镇、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夹湖乡、武当镇、南亨乡一带,其中杨村镇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称这一带为太平堡,解放后,龙南分区乡设置时把太平堡改名杨村区,因此,有人称过山溜为太平过山溜,也有人称之为杨村过山溜。

过去,由于那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飞禽走兽,出没无常。直到明朝,政府奖励开荒,太平一带客家人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广,粮食也就越来越富足,于是挑着剩余的粮食到临省广东去卖,再换回食盐和杂物,以供生活的必需。由于去广东山高路陡,还要穿过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路上常与森林里出来的老虎相遇,因而渐渐掌握了老虎的特点:“人,三分怕虎;虎,七分怕人。”“人先作威,虎躲藏;虎先作威,人遭殃。”也就是说,人要制服虎,必须先发威。于是这里的客家人进山过坳都要高唱山歌,而且是放大喉咙,提高音调唱,使歌声穿越山谷,希望老虎听见嘹亮高亢的歌声后不敢作威,早点让路。这种又尖又亮的高腔山歌高亢悠远,粗犷激越,久久回旋在山谷之间,这回旋之音当地人叫“溜”,这种高腔山歌得名叫“过山溜”。

过山溜是客家山歌的高腔代表,真实地记录着汉族客家民系龙南太平一带的民风民俗、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劳动生活、历史变革等人文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演唱风格独特,地方特色明显,表现形式清纯、含蓄、朴实,曲体结构整齐、完整,唱腔艺术弥足珍贵。它不但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开发价值,而且能够增进海内外客家乡亲亲情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1956年,两名农民歌手参加江西省民间文艺演出获得优秀奖,2007年12月参加了赣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8年7月,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拍摄并播放《龙南客家过山溜》,2008年,龙南杨村过山溜被评为首届江西省民间文艺奖,2009年,龙南杨村过山溜研究成果编入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客家山歌研究》。

旧时,太平堡一带人烟稀少,明清时期,曾经被设为“太平坊乡”、“太平图”、“太平堡”、“太平局”,民国时期设区、乡、保、甲制以后,太平逐渐被易名为杨村区、杨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年10月设为杨村区,1958年9月组建杨村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制,杨村人民公社改称杨村乡,1992年8月,杨村乡更名为杨村镇,所以太平过山溜又称杨村过山溜。

据史料考证,龙南在历史上有两次汉人迁入的高潮:一次是南北朝至宋朝,由于不少中原人因避乱迁入,龙南在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由小县升为中县,而更大规模的是公元1372年至1552年。据《龙南县志》载:从明洪武年间至嘉靖31年,仅180余年人口就增加了3倍。

   由于明朝政府奖励开荒,太平这一带的客家人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广,粮食也就越来越富足,于是挑着剩余的粮食到临省广东去卖,再换回食盐和杂物,以供生活的必需。去广东有两条山路,一条是经过五花嶂,另一条经过角嵊顶。五花嶂下面是横岗,背面山下是广东省和平境内的玉坑,从山脚下的横岗上到山顶有三十里的路程,从山顶下到玉坑又是三十里的路程。有民谣曰:“五花嶂,两头沾水三十里,上就上到顶,下就下到底。”到玉坑后还要经过七、八里见不到天日的密林才能到达广东的和平县城。这些挑着担子翻山过坳维持生活的人,当地人称之为“肩担客”又叫“扁担客”。这些肩担客不仅面对山高路陡,穿过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而且路上常与森林里出来的老虎相遇。由于经常与老虎相遇,“肩担客”渐渐掌握了老虎的特点:“人,三分怕虎;虎,七分怕人。”“人先作威,虎躲藏;虎先作威,人遭殃。”也就是说,人要制服老虎,必须先发威。于是,太平这一带的客家人进山过坳都要高唱山歌,而且是放大喉咙,提高音调唱,使歌声穿越山谷,希望老虎听见嘹亮高亢的歌声后不敢作威,早点让路。这种放大喉咙,提高音调唱的山歌又尖又亮,高亢悠远,粗犷激越,久久回旋在山谷之间,这回旋之音当地人叫“溜”,于是这种高腔山歌得名叫“过山溜”。过山溜自明朝末年(公元1640年前后)产生以来,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过山溜是客家山歌的高腔代表,真实地记录着汉族客家民系龙南太平的民风民俗、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劳动生活、历史变革等人文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下内容最为常见。

内容一:高腔一曲显威风。

生活在太平一带的客家人为了生计出门去广东,一路山高路陡,还要穿过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路上常与老虎相遇,为制服虎,客家人创作了一首首高亢悠扬、粗犷激越的过山溜,如《打只山歌显威风》:“啊喂!阿哥出门过广东,唱只(啊)山歌(哇)显威(呀)风(哟)!隔山老虎对娾走(啊),寻到(啊)钱来(哟)转家中(哟)。”

为了维持生计,肩担客们常常是独自在空灵幽深的原始森林中穿行,时日长了不免觉得孤单无聊,而且独自行走在崇山峻岭中多少还是有一些心惊胆颤。人们翻山过坳演唱“过山溜”不仅显威风,也是给自己壮壮胆,驱走心里的恐惧与不安,增加安全感。

内容二:用过山溜表达爱情。

肩担客通常都是一群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他们常年累月在空旷的原始森林中行走,和常人一样,他们也渴望火辣辣的爱情,渴望爱情能给他们力量,于是过山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爱情这一主题内容的歌曲,如《细妹捡柴该子来》、《哥哥亲老妹》、《哥哥恋情妹》等。

内容三: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肩担客”这个群体是一个赤贫的群体,他们除了力气之外一无所有,靠着一根扁担一双脚板挣钱养家糊口,总是过着“早晨爬起冇颗米,打只山歌来充饥”的日子;这个群体又是一个年轻力壮的群体,最爱苦中作乐,只有用山歌来消磨时光,诉说生活的愁苦和解除途中疲劳,也用山歌来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山歌爱唱花爱艳》。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